知識不再是力量,感性才是力量。今後全世界渴望的人才,需要六種感性能力。查修傑譯,Daniel H. Pink著,大塊文化2006:台北)
右腦興起:感性才是力量!左腦是循序的,擅長辨識連續性事件 ,也就是組成元素次第出現的事件類型,以及控制行為的順序施展。左腦同時負責控制連續性行為,如口語表達、理解對話,及閱讀寫作等。相對而言,右腦辨識人臉表情時特別有用。此外,左腦擅長文本,右腦專司背景。例如原本生氣的說:「我去買東東」,如果被右腦受損的病患聽到,無法感受到不悅只知道要去超市了,但如果被左腦受傷的人聽到,可能只感受到對方在生氣,但搞不清楚對方要去那裡(頁25-29)。六種關鍵能力來自兩種感知:高感性(High Concept)與高體會(High Touch)Hight Concept指的是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結合概念轉化為新事物的能力。High Touch是體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尋找喜樂,發覺意義與目的的能力。
如今,隨著富裕 、亞洲、自動化三項因素影響 ,這個世代可稱做感性時代,當今主角是「創作者」和「諮商員」,主要特徵是精通右向思考,MFA(master of fine art)藝術碩士學位已取代MBA商管碩士學位,例如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1993年聘雇員工61%是mba,不到十年已降為43%(頁68)。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應是高感性與高體會的展現,高感性的六種力量是:設計、故事、整合、同理心、玩樂和意義,這六種能力也將逐漸主宰職場成就。例如Sony研發產品先假設競爭對手的產品擁有同樣規格功能,唯設計才是決勝關鍵。
六項高感性和高體會能力/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 ;不只談專業,還須整合 ;不只談邏輯,還給關懷 ;不只能正經,還能玩樂 ;不只顧賺錢,還重意義
在美國,平面設計人數十年內成長十倍,1970年以來,全美寫作為業的人增加三成,作曲家與演奏家增加五成,大約有 240所美國大專院校成立創意寫作MFA學位,20年前大約只有22所,現在則大幅成長。
本書強調,整合、統合、系統思考、全盤綜觀全局的思考才是未來人才的重點。幾個小方法可以增加整合能力:
一、聽交響樂,如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莫札特第35號交響曲哈夫納、馬勒g大調第四號交響曲、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
二、隱喻日誌 ,記下看到或聽到的有力隱喻,可以增加隱喻智商MQ。
三、靈感看板 ,把所感動的圖文物質貼在看板上,拓展視野與靈感。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之四 橫掃歐亞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原名是「鐵木真」,成吉思汗是他成為蒙古國統治者後的稱號。「成吉思」代表「勇氣」、「智慧」、「大海」…等說法,所以「成吉思汗」的蒙古語即是擁有四海的大汗。
鐵木真出身於蒙古部首領的家庭。在童年時父親也速該被人毒殺,部眾因而離散,但是他在困境中奮起,影響他最深的事是有一天鐵木真和他的兄弟一起釣魚,鐵木真釣到一尾金色魚,但被另一個兄弟別里古臺奪去了,鐵木真十分不滿便趁別里古臺沒有防備時用箭將他射死了。這件事激起他們媽媽極大的憤怒,便敎訓他們:「現在家中除了自己的影子以外沒有伙伴,除了馬尾巴外沒有鞭子,我們的仇沒有報,你們倒殺起自己人來了!」,他們的媽媽又告訴他們蒙古部祖先阿蘭娘娘的故事。傳說中阿蘭娘娘有五個兒子,彼此不和。有一天,阿蘭將他們都叫來坐在面前,每人給一根箭,要他們折斷,五人都折斷了,阿蘭再將五根箭放在一起要他們折,五人輪流折都折不斷,阿蘭便說:「你們五個人,都是我一個肚皮生的,如同五根箭一般,各自一根,任誰都容易將它折斷。你們兄弟同心,便如同五根箭桿束在一起,別人如何容易折斷呢?」。聽完媽媽的話,這件事對鐵木真及他的兄弟們的震撼是很大的。艱難困苦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造了他堅定沉毅的性格;那麼兄弟殘殺及母親的教訓,便他懂得了必須擁有家族的團結,一致對外,才能迎接未來的種種的挑戰。
鐵木真經過多年的爭戰,終將分散的各部落聯合為一個整體,在西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首先進攻西夏,接著又多次發動對金的戰爭取得黃河以北,潼關以田的大部分土地。
接成吉西汗又率軍西征,滅花刺子模,勢力直到印度河,而另一支蒙古軍乖勝追擊包括今天的伊朗裡海西岸,越過高加索山,進入黑海以北廣大草原,在那裡他們擊敗欽察人和俄羅斯人的聯軍,直達伏爾加河。成吉思汗的西征,橫掃歐亞,震動了當時的整個世界。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不只一次吃過敗戰,但他在失敗後從不氣餒,善於從失敗中學習,所以這是他值得我們學習的。
成吉思汗因打獵從馬上掉下受傷,卻仍帶兵出征,最後病死,當時66歲。
由於成吉思汗奠定的基礎,再經過一番的征戰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創立了元朝,開始了一段外族統治漢族的時代。
鐵木真出身於蒙古部首領的家庭。在童年時父親也速該被人毒殺,部眾因而離散,但是他在困境中奮起,影響他最深的事是有一天鐵木真和他的兄弟一起釣魚,鐵木真釣到一尾金色魚,但被另一個兄弟別里古臺奪去了,鐵木真十分不滿便趁別里古臺沒有防備時用箭將他射死了。這件事激起他們媽媽極大的憤怒,便敎訓他們:「現在家中除了自己的影子以外沒有伙伴,除了馬尾巴外沒有鞭子,我們的仇沒有報,你們倒殺起自己人來了!」,他們的媽媽又告訴他們蒙古部祖先阿蘭娘娘的故事。傳說中阿蘭娘娘有五個兒子,彼此不和。有一天,阿蘭將他們都叫來坐在面前,每人給一根箭,要他們折斷,五人都折斷了,阿蘭再將五根箭放在一起要他們折,五人輪流折都折不斷,阿蘭便說:「你們五個人,都是我一個肚皮生的,如同五根箭一般,各自一根,任誰都容易將它折斷。你們兄弟同心,便如同五根箭桿束在一起,別人如何容易折斷呢?」。聽完媽媽的話,這件事對鐵木真及他的兄弟們的震撼是很大的。艱難困苦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造了他堅定沉毅的性格;那麼兄弟殘殺及母親的教訓,便他懂得了必須擁有家族的團結,一致對外,才能迎接未來的種種的挑戰。
鐵木真經過多年的爭戰,終將分散的各部落聯合為一個整體,在西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首先進攻西夏,接著又多次發動對金的戰爭取得黃河以北,潼關以田的大部分土地。
接成吉西汗又率軍西征,滅花刺子模,勢力直到印度河,而另一支蒙古軍乖勝追擊包括今天的伊朗裡海西岸,越過高加索山,進入黑海以北廣大草原,在那裡他們擊敗欽察人和俄羅斯人的聯軍,直達伏爾加河。成吉思汗的西征,橫掃歐亞,震動了當時的整個世界。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不只一次吃過敗戰,但他在失敗後從不氣餒,善於從失敗中學習,所以這是他值得我們學習的。
成吉思汗因打獵從馬上掉下受傷,卻仍帶兵出征,最後病死,當時66歲。
由於成吉思汗奠定的基礎,再經過一番的征戰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創立了元朝,開始了一段外族統治漢族的時代。
讀書心得之三 成功非僥倖 勤儉與才能-李嘉誠超人哲學
【引言】:
一個親身經歷香港三次產業轉型的企業家,每次他都跟的上經濟巨輪前進的步伐,每回都以全新的思維和嶄新的模式 ,成為新產業的「領軍者」,他是李嘉誠。有如台灣每個人都知道經營之神王永慶般,在香港甚至是華人的世界,他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
本書以九個主軸描述李嘉誠這位如超人般的企業家、經營者。分別為:
(1)膽識過人,成就過人;(2)目光如炬,眼光長遠;(3)成功非僥倖,勤儉與才能;(4)商海沉浮,忍受悲傷;(5)戒絕浮奢,自甘平淡;(6)穩中求進,進中求穩;(7)應進則退,應退則進;(8)周詳計畫,有危機感;(9)寧要二分警,不要八分利。九個主軸用字彷彿讓李嘉誠在紙上活生生的展現。就讓我們一同分享書中精彩萬分,引人共鳴的文摘吧!
【文摘】:
成功者的特質,如此的大不同
李嘉誠出身於知識份子家庭,其父李雲經一度經商,失敗後重返家鄉教書,所以李嘉誠在年幼時,就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知識教育。但是隨著時代戰亂,他們一家人逃到香港,在毫無根基的地方重新生活。在其父死後,李嘉誠勇敢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不再上學,他到茶樓上班、在五金公司推銷員,雖然很艱難,但是卻可養活一家人。也因此,在他身上,找不到少年的歡樂、人性的懶散。
縱使他的精力都花在他的生意事業上,但是他卻沒有放棄學習,學習甚至成為她生活和事業的一部份。
李嘉誠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使他對於人情的冷暖、世態炎涼很早就有洞察,然而兒時教育以及對家庭的擔當,使他避開早熟者虛無的一面。考察一個人的成就,不能忽視其心靈的成長在其中所發揮的影響,很多情況就是能夠成功的關鍵原因,當所有人都退卻時,那些有耐力堅持下去的人最後總能成功。李嘉誠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最根本的奧秘就是「工作上極為認真」。
心境會轉移,生活有助益
無論是工作或是勞動,心態很重要,當他是苦差事,便苦。當他是生活中的一部份,便樂。把工作當工作的人很苦,把工作當生活的人很樂。愉快的心境對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心境有助於主動精神和積極性的發揮,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反之,不良的心境不僅會阻礙身心健康,妨礙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會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
身處逆境要鎮定,公平的對待不幸與公平
人在社會生活中,工作或學習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很多情況下,往往都因為期望太高,客觀現實與主觀條件有所差距而碰到逆境,那麼, 身處逆境,該如何擺脫它給自己帶來的煩惱或壓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對自己充滿信心、始終保持樂觀、學會自己解壓、真誠與人相處、持續運動消氣、在困境中鼓勵自己、透過讀書,轉移壓力。」
【讀後心得】
「李嘉誠超人哲學」這本書,我看了三次,礙於版面有限,所以無法把更多的精采內容整理成文摘分享給大家。其實這本書,很適合身為學子的我們多次的閱讀,此書以李嘉誠為主軸,描述李嘉誠的成就,書中的字字句句,都相當鼓舞人心,所以不論已嶄露頭角的高階管理人、努力作學問的學生、或是目前待業中的求職人士,都值得看看這本書。
一本書,如果可以讓你在其中找到一句很感動的話,或是會引發你思考的話,那麼,閱讀這本書就有所價值了。
一個人所以會成功,不會是平白無故的。每個人都想成功,然而,成功是什麼?成功者如何成功?想要成功可不是說說我想成功就可以成功。看到別人有所成就好像很輕而易舉,這種想法實在是不該存在。成功者最大的特色就是他們的心態不輕易被擊敗,因為他們的心態,所以他們的命運被扭轉,而李嘉誠之所以與眾不同,正是因為他的心態不同。ㄧ個超乎常人的心態的人才值得被稱為超人,不是嗎?
一個親身經歷香港三次產業轉型的企業家,每次他都跟的上經濟巨輪前進的步伐,每回都以全新的思維和嶄新的模式 ,成為新產業的「領軍者」,他是李嘉誠。有如台灣每個人都知道經營之神王永慶般,在香港甚至是華人的世界,他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
本書以九個主軸描述李嘉誠這位如超人般的企業家、經營者。分別為:
(1)膽識過人,成就過人;(2)目光如炬,眼光長遠;(3)成功非僥倖,勤儉與才能;(4)商海沉浮,忍受悲傷;(5)戒絕浮奢,自甘平淡;(6)穩中求進,進中求穩;(7)應進則退,應退則進;(8)周詳計畫,有危機感;(9)寧要二分警,不要八分利。九個主軸用字彷彿讓李嘉誠在紙上活生生的展現。就讓我們一同分享書中精彩萬分,引人共鳴的文摘吧!
【文摘】:
成功者的特質,如此的大不同
李嘉誠出身於知識份子家庭,其父李雲經一度經商,失敗後重返家鄉教書,所以李嘉誠在年幼時,就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知識教育。但是隨著時代戰亂,他們一家人逃到香港,在毫無根基的地方重新生活。在其父死後,李嘉誠勇敢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不再上學,他到茶樓上班、在五金公司推銷員,雖然很艱難,但是卻可養活一家人。也因此,在他身上,找不到少年的歡樂、人性的懶散。
縱使他的精力都花在他的生意事業上,但是他卻沒有放棄學習,學習甚至成為她生活和事業的一部份。
李嘉誠從小康之家墜入困頓,使他對於人情的冷暖、世態炎涼很早就有洞察,然而兒時教育以及對家庭的擔當,使他避開早熟者虛無的一面。考察一個人的成就,不能忽視其心靈的成長在其中所發揮的影響,很多情況就是能夠成功的關鍵原因,當所有人都退卻時,那些有耐力堅持下去的人最後總能成功。李嘉誠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最根本的奧秘就是「工作上極為認真」。
心境會轉移,生活有助益
無論是工作或是勞動,心態很重要,當他是苦差事,便苦。當他是生活中的一部份,便樂。把工作當工作的人很苦,把工作當生活的人很樂。愉快的心境對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心境有助於主動精神和積極性的發揮,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反之,不良的心境不僅會阻礙身心健康,妨礙工作的順利開展,而且會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
身處逆境要鎮定,公平的對待不幸與公平
人在社會生活中,工作或學習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很多情況下,往往都因為期望太高,客觀現實與主觀條件有所差距而碰到逆境,那麼, 身處逆境,該如何擺脫它給自己帶來的煩惱或壓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對自己充滿信心、始終保持樂觀、學會自己解壓、真誠與人相處、持續運動消氣、在困境中鼓勵自己、透過讀書,轉移壓力。」
【讀後心得】
「李嘉誠超人哲學」這本書,我看了三次,礙於版面有限,所以無法把更多的精采內容整理成文摘分享給大家。其實這本書,很適合身為學子的我們多次的閱讀,此書以李嘉誠為主軸,描述李嘉誠的成就,書中的字字句句,都相當鼓舞人心,所以不論已嶄露頭角的高階管理人、努力作學問的學生、或是目前待業中的求職人士,都值得看看這本書。
一本書,如果可以讓你在其中找到一句很感動的話,或是會引發你思考的話,那麼,閱讀這本書就有所價值了。
一個人所以會成功,不會是平白無故的。每個人都想成功,然而,成功是什麼?成功者如何成功?想要成功可不是說說我想成功就可以成功。看到別人有所成就好像很輕而易舉,這種想法實在是不該存在。成功者最大的特色就是他們的心態不輕易被擊敗,因為他們的心態,所以他們的命運被扭轉,而李嘉誠之所以與眾不同,正是因為他的心態不同。ㄧ個超乎常人的心態的人才值得被稱為超人,不是嗎?
讀書心得之二 深液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書的英文名稱是:「A Book that Change Lives」,而作者在書末「後記」也提到:「這本書曾觸動無數讀者的生命」,作者提到他收到很多感謝信,感謝這本書改變了生命(一如英文書名),但我讀完以後,並沒有這樣的感動或感受。我想一部份原因是因為自己閱讀的方法。這本書我看了很久,在有空的時候,看個一兩頁。也就是我從不曾一口氣看一個段落。因此在斷斷續續中,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對書本內容有深入的思考,甚至前後不是很連貫,所以不容易有什麼感動、收穫之類的。也許我該重讀一遍,一口氣唸一整段,可能較能「改變自己的生命」。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蘇格拉底」太神奇了。書裡的「蘇格拉底」可以讓主角進入夢境(或幻境),藉此傳達他的理念,好像還有氣功之類。因為太神奇,感覺不真實。因為覺得自己不可能遇到這樣的「明師」,就不容易貼近自己的心。我聽聞這世上有很多人有神通,但自己沒有遇到過。這樣遙遠的生活經驗,不容易有共鳴。
本書有提到一些觀念、想法,諸如:「身體心智」、「心智」等等,但並沒有很深入的「訴說」,但是用了「蘇格拉底」與主角的互動及生活經歷,做了闡釋,所以需要讀者細心地體會。我想也是自己的慧根不夠,所以體悟不夠深。事實上,本書想傳達的理念,很多是藉著「蘇格拉底」與主角的生活、對話,「蘇格拉底」對主角的要求等等來傳達。所以在讀的時候就該多思考,想想字裡行間的意義,但因為自己讀的方式太片斷,所以沒有連貫的思想。
我蠻喜歡「蘇格拉底」說他要培養主角成為「勇士」。因為就最普通的含義來說,我們都需要有勇氣、有擔當面對自己的生活。當然「蘇格拉底」的「勇士」是比較高超,但這個說法很生動,也很能打動我的心。我也想做自己生命的勇士。
雖然一開始就說,本篇說是讀書心得太心虛,因為談不出什麼心得。但書中有一段,也給了自己不一樣的思考。書中「蘇格拉底」講了那段很有名的禪宗公案:老和尚背個女子過河,行走數里後,小和尚問老和尚,為什麼出家人可以背女生?老和尚說他早已放下了,為何小和尚沒放下。這個故事早已知曉,而過去看這個故事,我都把眼光放在「放下」二字。但「蘇格拉底」是用這個故事,告訴主角要「活在當下」。想想,也有道理,對不對?我想如果我再用心點看這本書,應該會有更多類似的收穫。
本書是本「修身養性」的書,雖然讀過後,並沒有「這改變了我的生命」的感覺,但還是有點了我一些事,衹是自已要再多思考、多體會。不知道看DVD之後,會不會更有收穫?我也很好奇,這樣的書會拍出什麼樣的電影。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蘇格拉底」太神奇了。書裡的「蘇格拉底」可以讓主角進入夢境(或幻境),藉此傳達他的理念,好像還有氣功之類。因為太神奇,感覺不真實。因為覺得自己不可能遇到這樣的「明師」,就不容易貼近自己的心。我聽聞這世上有很多人有神通,但自己沒有遇到過。這樣遙遠的生活經驗,不容易有共鳴。
本書有提到一些觀念、想法,諸如:「身體心智」、「心智」等等,但並沒有很深入的「訴說」,但是用了「蘇格拉底」與主角的互動及生活經歷,做了闡釋,所以需要讀者細心地體會。我想也是自己的慧根不夠,所以體悟不夠深。事實上,本書想傳達的理念,很多是藉著「蘇格拉底」與主角的生活、對話,「蘇格拉底」對主角的要求等等來傳達。所以在讀的時候就該多思考,想想字裡行間的意義,但因為自己讀的方式太片斷,所以沒有連貫的思想。
我蠻喜歡「蘇格拉底」說他要培養主角成為「勇士」。因為就最普通的含義來說,我們都需要有勇氣、有擔當面對自己的生活。當然「蘇格拉底」的「勇士」是比較高超,但這個說法很生動,也很能打動我的心。我也想做自己生命的勇士。
雖然一開始就說,本篇說是讀書心得太心虛,因為談不出什麼心得。但書中有一段,也給了自己不一樣的思考。書中「蘇格拉底」講了那段很有名的禪宗公案:老和尚背個女子過河,行走數里後,小和尚問老和尚,為什麼出家人可以背女生?老和尚說他早已放下了,為何小和尚沒放下。這個故事早已知曉,而過去看這個故事,我都把眼光放在「放下」二字。但「蘇格拉底」是用這個故事,告訴主角要「活在當下」。想想,也有道理,對不對?我想如果我再用心點看這本書,應該會有更多類似的收穫。
本書是本「修身養性」的書,雖然讀過後,並沒有「這改變了我的生命」的感覺,但還是有點了我一些事,衹是自已要再多思考、多體會。不知道看DVD之後,會不會更有收穫?我也很好奇,這樣的書會拍出什麼樣的電影。
讀書心得之ㄧ 神雕俠侶
神雕俠侶這部作品是感性多餘理性的小說,從頭到尾,整部書,都在寫一個「情」字「問世間情為何物」,是全書的主旨。金庸前輩塑造了兩個極其突出的人物。一個是完全不通世道人情、種種社會規範的「小龍女」,一個是深諳人情世故、身懷絕技,但是卻無視於自己所熟悉環境的壓力,一意孤行的「楊過」。這兩個人,一個是自然而然不自覺地反抗著社會,一個是有意要做社會的叛逆。他們吸取了人類性格的兩個極端,本這兩種人是不應該被大眾所接受的,也是現實社會中所不存在的,但不存在的往往卻是人們內心和潛意識所追求的。小龍女的性格及其獨特,在加上她的美麗,有人說金庸把小龍女寫成半人半仙——「此女乃是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以小龍女的性格本就極難描寫,多寫一筆太俗,少寫一筆又不夠突出她的人物特點,不過從大體上來看這個角色是成功的,可見金庸前輩的文字創作功底已達登峰造極之境界了。這世界上還沒有一位作家能將武俠溶入愛情而又讓人讀起來蕩氣迴腸,遠遠超過其他的愛情小說。《神雕》中不但有「情花」,可以致人於死,也有「黯然銷魂掌」,成為至高無上的武功。甚至到最後結尾時,還有郭襄暗戀楊過的小女兒之情。可以說從來沒有一部武俠小說中,有這麼多關於愛情的描寫。
自從楊過母親過世他並沒有得到溫暖和關懷。在桃花島上他過的也是痛苦的日子,黃蓉的偏見,郭芙的鄙視,武氏兄弟的毒打,幾次想離開但卻沒有辦法,終於忍奈不住爆發了他的性格,因此闖下大禍被送往終南山,但是誰知道那裡更是容不下他,所以被逼無奈無意間闖入古墓認識孫婆婆後才得到了一點關懷和溫暖。要說歐陽鋒對他也不錯,可是他神志不清,所以在楊過看來不是歐陽鋒關心他,而是他自己照顧歐陽鋒。郭靖對他也是百般疼愛,但是楊過和郭靖的性格本來就很難相處。楊過還是楊過,郭靖替他取名字:「名過,字改之。」是一種希望,他失望了,楊過沒有改變他的本性,這正是金庸在《神雕》中特別強調的一點。所以對於楊過來說那是種多餘的管教。而在他剛得到孫婆婆的溫暖後,孫婆婆卻死了,看來已是山窮水盡了,而這候小龍女因為一句諾言而收留了他。有人說金庸前輩埋下的伏筆就在楊過被小龍女收留的第一晚,小龍女讓楊過睡寒玉床時下列的一問一答,小龍女道:「你倒說說看,那些人恨你,那些人愛你。」楊過道:「這個我心裡記得清清楚楚。恨我的人不必提啦,多得數不清。愛我的有我死了的媽媽,我的義父,郭靖伯伯,還有孫婆婆和你。」正是這個「一生一世」和「你」字,預示著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的開始!確實他們這一生是再也分不開的了。
人性的衝突在現實社會中處處可見,在《神雕》這部小說中也能見到。郭靖,黃蓉,楊過之間是社會規範和人性的衝突。黃蓉暗使詭計拆散楊龍兩人,本來已佔盡上風的黃蓉尚且要如此,讓他們倍受相思之苦。可知人性掙脫枷鎖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小龍女給了楊過十六年的等待謊言,這十六年,對一個深切認識到愛情是什麼的人而言,是極度痛苦的煎熬。原本以為十六年裡可以讓楊過極痛然後淡忘,但是這卻讓楊過更加意識到了不能沒有小龍女。他們兩之間的愛已經超出生死,十六年算什麼,只不過是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罷了。可是怕就怕在十六年之後真的能相聚嗎?但在得知小龍女在騙他時,仍然報著明知不是希望的希望苦苦等了一天一夜而小龍女終究沒有來時,終於爆發了他這十六年來所有的痛苦和不滿——縱身躍入崖底。如果《神雕》中哪一個人會讓楊過愛且愛到如此境界,只有小龍女!又有哪一個人能讓小龍女去愛?只有楊過!如果沒有愛到如此境界也不會有崖底相聚的故事了。作為讀者之一在下還是希望小龍女和楊過重逢。一再認為悲劇可以使《神雕》更完整,也相信金庸前輩在創作開始時,也以悲劇為主旨,不然,何必讓小龍女給一個毫不相干的道士姦污?不過既然都已成事實那也不多說了,何況這樣收場也是我所希望的。
襄陽城外楊過擊斃蒙古皇帝的一節,正是雷霆萬鈞的力量。宛若鬱鬱之下的豪雨,真是酣暢,真是大快人心!
自從楊過母親過世他並沒有得到溫暖和關懷。在桃花島上他過的也是痛苦的日子,黃蓉的偏見,郭芙的鄙視,武氏兄弟的毒打,幾次想離開但卻沒有辦法,終於忍奈不住爆發了他的性格,因此闖下大禍被送往終南山,但是誰知道那裡更是容不下他,所以被逼無奈無意間闖入古墓認識孫婆婆後才得到了一點關懷和溫暖。要說歐陽鋒對他也不錯,可是他神志不清,所以在楊過看來不是歐陽鋒關心他,而是他自己照顧歐陽鋒。郭靖對他也是百般疼愛,但是楊過和郭靖的性格本來就很難相處。楊過還是楊過,郭靖替他取名字:「名過,字改之。」是一種希望,他失望了,楊過沒有改變他的本性,這正是金庸在《神雕》中特別強調的一點。所以對於楊過來說那是種多餘的管教。而在他剛得到孫婆婆的溫暖後,孫婆婆卻死了,看來已是山窮水盡了,而這候小龍女因為一句諾言而收留了他。有人說金庸前輩埋下的伏筆就在楊過被小龍女收留的第一晚,小龍女讓楊過睡寒玉床時下列的一問一答,小龍女道:「你倒說說看,那些人恨你,那些人愛你。」楊過道:「這個我心裡記得清清楚楚。恨我的人不必提啦,多得數不清。愛我的有我死了的媽媽,我的義父,郭靖伯伯,還有孫婆婆和你。」正是這個「一生一世」和「你」字,預示著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的開始!確實他們這一生是再也分不開的了。
人性的衝突在現實社會中處處可見,在《神雕》這部小說中也能見到。郭靖,黃蓉,楊過之間是社會規範和人性的衝突。黃蓉暗使詭計拆散楊龍兩人,本來已佔盡上風的黃蓉尚且要如此,讓他們倍受相思之苦。可知人性掙脫枷鎖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小龍女給了楊過十六年的等待謊言,這十六年,對一個深切認識到愛情是什麼的人而言,是極度痛苦的煎熬。原本以為十六年裡可以讓楊過極痛然後淡忘,但是這卻讓楊過更加意識到了不能沒有小龍女。他們兩之間的愛已經超出生死,十六年算什麼,只不過是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罷了。可是怕就怕在十六年之後真的能相聚嗎?但在得知小龍女在騙他時,仍然報著明知不是希望的希望苦苦等了一天一夜而小龍女終究沒有來時,終於爆發了他這十六年來所有的痛苦和不滿——縱身躍入崖底。如果《神雕》中哪一個人會讓楊過愛且愛到如此境界,只有小龍女!又有哪一個人能讓小龍女去愛?只有楊過!如果沒有愛到如此境界也不會有崖底相聚的故事了。作為讀者之一在下還是希望小龍女和楊過重逢。一再認為悲劇可以使《神雕》更完整,也相信金庸前輩在創作開始時,也以悲劇為主旨,不然,何必讓小龍女給一個毫不相干的道士姦污?不過既然都已成事實那也不多說了,何況這樣收場也是我所希望的。
襄陽城外楊過擊斃蒙古皇帝的一節,正是雷霆萬鈞的力量。宛若鬱鬱之下的豪雨,真是酣暢,真是大快人心!
訂閱:
文章 (Atom)